正在阅读:《光明日报》头版聚焦:百戏“撒欢”乐昆山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昆山快讯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光明日报》头版聚焦:百戏“撒欢”乐昆山

转载 王昭华2023/11/14 20:09:4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昆山发布 作者:昆山发布 113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


今天(11月14日)

《光明日报》头版聚焦昆山

关注百戏盛典在昆山的发展



全文如下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㊿】

江苏:百戏“撒欢”乐昆山


“无昆曲,不昆山。看戏曲,到昆山。”这是日前记者在江苏昆山采访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


昆山,戏曲火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的成功举办。


2018年至今,“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已连续举办5届。全国348个剧种以及木偶剧、皮影戏两种戏剧形态,不论地域、规模与名气,都在昆山一一登场,在赢得线下12万人次、线上2.1亿人次倾情关注的同时,也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深深的“昆山印记”。


西安演艺集团三意社小生演员杨升娟2022年8月携秦腔《周仁》来到昆山。事先,她很担心“高亢秦声”能否在“吴侬软语”之地遇到知音。哪知道,演出票很快售罄,戏迷的热情更是让她至今难忘:“昆山是一座富有包容精神的城市。我们戏曲人来到这里,可以撒欢儿,尽情演、开心玩,有家的感觉。”


今年,百戏盛典到了第五届。翻开戏单,受邀参与“百戏盛典”的,不仅有京剧、豫剧和越剧等广为人知的剧种,也有丹剧、睦剧、沙东落子、鹧鸪戏、傩堂戏、竹马戏等鲜为人知的剧种;不仅有彝剧、蒙古剧、仫佬剧、满族新城戏等少数民族戏曲样式,也有耍孩儿、黄龙戏、渔鼓戏、西秦戏、汉调桄桄等仅有一个剧团的“活化石”……


正是昆山对所有剧种都送上热情拥抱,让很多地方对本土戏曲加大投入、组织新剧编排,使一些濒临失传的剧种重现生机。


周到的昆山,还贴心地为每个剧种的演出全程录像存档,通过现场采访为剧种非遗传承人整理口述史,全心全意为中华戏曲大家庭的大团圆、大交流、大繁荣护航。


爱戏曲、讲情谊的昆山,给所有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而大家也将与演出相关的道具、剧本、服装等纪念品作为“信物”赠予昆山。太原秧歌《翠屏山·闹酒馆》中主角石秀的饰演者崔云冬告诉记者:“这次来到昆山,剧团决定把压箱底的宝物——清朝嘉庆年间手工制作的头箍捐赠给昆山的戏曲百戏博物馆。”


大家的宝贝大家疼,昆山将各家的宝贝集纳起来一起疼。几年来,昆山共接收到各单位捐赠的代表性物品4411件(套)。今年,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以“雅”为基调的戏曲百戏博物馆,在昆山“玉山雅集”旧址正仪老街上开馆,各家宝贝“进阶”,成为“藏品”与“文物”,在这里陆续展陈。这座城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投入了心血和深情,也领受着用心呵护传统文化带来的益处与妙处。


盛典,让昆山领略了百戏的魅力,也倍加珍惜自家“昆曲”这个宝贝。“能在家门口跟全国各地的院团面对面交流,太难得了!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持续擦亮昆曲这张最有辨识度的文化‘金名片’。”昆山当代昆剧院负责人瞿琪霞说。


内外兼修的昆山,顺势打起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组合拳”。今年5月,《昆山市昆曲品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正式发布,昆山昆曲传承中心揭牌,昆曲数字藏品正式发售,昆曲讲解员志愿队伍授旗成立……正是这份用心,让中国艺术研究院决定把第一个戏曲研究基地设在昆山。


“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传承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能够做好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昆山在全面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的大格局和大魄力,展现出了昆曲故乡的担当与作为。”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说。


(光明日报记者 王国平 苏雁)


来源 | 《光明日报》

已有0人点赞

     昆山帮展示信息侵犯您的版权及其他合法权益,昆山新闻网均为转载其他网站信息或展现任何违反国家相关法律的内容,请联系昆山帮负者人(TEL:176-2526-6668,Mail:bang@toog.cn),我们会在24小时内审核处理。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